前行路上|韩玉龙:“一碗拉面”带来的荣誉与幸福-凯发网

作者|刘舒
  • 故事人物
    • 韩玉龙
  • 故事地点
    • 中国
    • 青海省
    • 海东市
    • 化隆回族自治县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12-05

和面、揉面、打面、醒面、揪面剂子、反复拉扯抻拽,一个个光滑的面团,在韩玉龙的手中飞舞,像听话的孩子一样,被塑造成或粗或细或宽或扁的拉面。起锅、下面、浇汤,不到五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就端上了桌。雪白的面条、鲜红的辣椒油、清澈的牛肉汤搭配上翠绿的葱花,吃上一口,口感爽滑筋道,令人赞不绝口。

和面、揉面、打面、醒面、揪面剂子、反复拉扯抻拽,一个个光滑的面团,在韩玉龙的手中飞舞,像听话的孩子一样,被塑造成或粗或细或宽或扁的拉面。起锅、下面、浇汤,不到五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就端上了桌。雪白的面条、鲜红的辣椒油、清澈的牛肉汤搭配上翠绿的葱花,吃上一口,口感爽滑筋道,令人赞不绝口。

从业近28年,韩玉龙觉得拉面就像自己的影子一样,他走到哪里,拉面就做到哪里。坦言“一生只钻研一碗面”的他,不仅有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心还有一份传承人的责任与情怀。

韩玉龙(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1978年,韩玉龙出生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一户普通人家。他的家乡是远近闻名的“拉面之乡”。化隆回族自治县曾是一个深度贫困县,这里的老百姓一直以来都靠农耕为生。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丰收产量只能供给老百姓自己一年的吃喝,不能作为经济来源,生活十分窘迫。

上世纪80年代起,一批化隆人开始走出大山,在沿海城市厦门开起了拉面店,成为第一批“拉面人”。随后,化隆回族自治县约有10多万人陆续走出大山,“拉面人”的队伍越发壮大。

1996年,年满18岁的韩玉龙也加入了“拉面大军”来到厦门。在厦门,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师父,他也是韩玉龙的老乡。师父手把手地教韩玉龙做拉面。当时做拉面的面团全靠人工揉,还要“砸面”,在一遍一遍不停地“砸面”过程中,韩玉龙手上很快就磨出了泡,但他从不叫苦,仍虚心学习。

一年后,韩玉龙听闻漳州市一家面馆有一位拉面技艺很高的拉面匠,于是他立即前往漳州,跟着那里的拉面师傅又认真学习了八个月。那八个月是韩玉龙终生难忘的八个月,每天凌晨两点下班,睡在用两张桌子拼起来的“床”上,上面只铺着一张草席。早晨五点钟,老板准时喊他起来,开始一天的工作。“每天都只能睡三四个小时,那时候就想,啥时候能睡个好觉?”韩玉龙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付出和努力,韩玉龙很快掌握了拉面的技术和所有的操作,从“跑堂”成为了“拉面人”。

2000年,韩玉龙在广州市天河区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化隆牛肉拉面店,收获了“第一桶金”。后来的几年间,他先后在东莞、天津、上海、杭州、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以自营或与他人合伙的形式经营多家拉面店。

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外拼搏多年的韩玉龙却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家乡。2011年,韩玉龙决定回到家乡开设拉面店,并继续钻研拉面技艺。在家乡创业的那些年,韩玉龙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拉面风格。他和面从来不放盐,放碱量也有固定标准。因此,他的拉面始终保持着面的麦香味。和面的过程中,他也严格遵循着九九八十一道揉面的工序。精炼的技术,造就了韩玉龙拉面的独特风味,很多人来到拉面店里,既不吃炒面,也不吃其他的面,就吃他做的拉面。

这些年,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拉面技艺,韩玉龙还多次在重大场合“露一手”。2020年,韩玉龙在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用一团面拉出1024根面条,至今全国无人能超越;他首创将拉面穿进针眼,并且一次性能穿46根;他还走出国门到俄罗斯、埃及、迪拜等国家和城市展示青海拉面师傅的高超技艺。

韩玉龙展示将拉面穿进针眼的高超技艺(图片来源:海东日报)

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拉面匠到如今的“拉面工匠”,韩玉龙在拉面行业已经奋力前行了近28年。如今的韩玉龙除了精湛的技艺,还带领着一批年轻人学习拉面技艺,希望通过传承和发扬,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青海拉面。

(综合自中工网、中国网、海东日报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