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版
  • app下载
  • 注册
  • english
  • 一个荣誉连队的“竹林三问”-凯发网

    • 故事人物
      • 丁霄
      • 张刚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解放军报
    • 发表时间
      • 2023-07-05

    年复一年,冬去春来,这里已经幽篁森森,翠筠拂拂。清风徐来,竹枝摇曳,竹叶婆娑,洒落在竹林间的光影斑驳如画,记录着一代代官兵的军旅第一步。

    这是一个光荣的连队——1958年,连队曾被原南京军区授予“尊干爱兵标兵连”称号。

    60多年过去,连队荣誉室里一幅幅新的奖状、一面面新的锦旗,还有光荣榜上一排排佩戴军功章的官兵照片,向我们展示着这支标兵连队的新时代风采。

    这是一片特殊的竹林——每一名新兵下连,都要在这里种下新竹苗。

    年复一年,冬去春来,这里已经幽篁森森,翠筠拂拂。清风徐来,竹枝摇曳,竹叶婆娑,洒落在竹林间的光影斑驳如画,记录着一代代官兵的军旅第一步。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这个连队,在这片竹林,当官兵出现思想困惑和隐患苗头时,带兵人总会带着战友们重温“三问”:

    “是不是先想着战友后想着自己?”

    “有没有生死相依、团结战斗的战友情?”

    “能不能在战场上把后背交给战友?”

    “竹林三问”,问出“奉献”新境界,问出“团结”新视角,问出“信任”新高度。今年6月,记者来到第71集团军某旅“尊干爱兵标兵连”,追踪“竹林三问”背后基层带兵人的深入思考、创新理念和那些感人故事。

    “是不是先想着战友后想着自己”——第一问,关键在“奉献”

    闽东腹地,天蒙蒙亮,上等兵小李利索地穿好衣服,来到野战淋浴间,准备给自己接够全天洗漱用的水。几名动作稍慢的战友眼睁睁看着他接了一桶又一桶,后悔自己怎么没早一点起床。

    “小李,你又开始背着我们偷偷干活了!”不知什么时候,班长周得帅站到了小李身边,拍着他的肩膀打趣道。

    原来,夏季野外驻训时,官兵训练强度大,流汗多。为鼓励战友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指导员丁霄提醒大家每天及时清洗贴身衣物,讲究个人卫生。结果,在淋浴间洗衣服的官兵一下子多了起来,导致连队用水量直线上升。不少战友便琢磨着,用自己的水桶或者脸盆提前储水。

    一天清晨,丁霄起床后发现,淋浴间内的水桶和脸盆似乎都经过了一番“伪装”。正纳闷时,只见小李拎着水桶踉踉跄跄走了进来。他小心地将水桶放在帐篷一角,还细心地用袋子罩了起来。

    “小李,你在干什么?”丁霄好奇地问。

    “现在水源还没接通,一到洗漱时间,野战水袋里的水就不够用!我就想着,趁没人的时候自己留点水。”小李向丁霄坦言,连队个别战友曾一声不响地将别人的水用了,还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听完小李的话,丁霄陷入沉思。有的官兵之间看似一团和气,实则相互较劲、暗自设防,出现了影响官兵关系的新隐患和矛盾。

    用水的问题容易解决,但“藏”在背后的“以自我为中心”这个问题如何应对?

    随即,丁霄建议召开支委会,研讨解决野外驻训用水问题,同时着重查找影响官兵关系的薄弱点。他们通过讨论发现,类似现象并不鲜见,“你有,我也要有”“你舒适,我更要舒适”等影响团结和谐的新问题浮出水面。

    随着讨论深入,大家形成共识:“团结和谐的官兵关系不是靠嘴‘哄’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班长骨干要带好头,这样才能营造‘人人谦让、兵兵友爱’的良好氛围。”

    接下来,连队深入开展新时代官兵关系讨论活动,组织大家围绕“我能为战友做些什么”“利益面前党员应该怎么干”等话题进行交流,拆除“隔心墙”,架起“连心桥”。

    “其实,驻训用水供给总量能够达到‘紧平衡’。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用水充裕,就会导致某些战友缺水。”

    “只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就很难形成共识。久而久之,矛盾将会越积越多,官兵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张。”

    “多谦让,少攀比;多沟通,少怄气……”

    讨论中,带兵人在反省,普通士兵也在深思。后来,大家认识到:如果说连队是片竹林,那么每个人就是林中的一棵竹子。如果不能相互支撑扶持,就难以抵御风雨的侵袭。平时多为战友想一想,才能把连队建设得更好。

    这一天,小李跟往常一样,早早起了床。他发现,班长周得帅已经为大家接好了洗漱用水。他感慨道:“从抢着用水,到抢着早起给大家接水,暖了兵心!”

    为彻底解决官兵用水紧张问题,营里很快将水管接到了每个连队的淋浴间,确保野外驻训期间供水充足。

    “有没有生死相依、团结战斗的战友情”——第二问,答案在“团结”

    “在血与火中铸就的战友情,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对此,五班班长付植深有体会。

    旅队一年一度的集训即将开始。点完名后,付植特地把班内参训人员留下,叮嘱说:“你们个个都是班里的尖子,但集训考验的是团队力量。记住,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透过窗户望着这一幕,丁霄不由心生感慨:“集体的力量真的会改变一个人。”

    2年前,付植还是个列兵。入伍前,他在大学读的是体育专业,身体素质出类拔萃。入伍不久,他就凭实力获得了参加旅队集训的“入场券”。

    作为连队唯一入围的新兵,付植有些自我膨胀。刚开始,他对一同参训的班长张刚和副班长许晓培等骨干有些轻视。他认为,老班长们只不过经验比较丰富,要取得好成绩,还得靠体能这个硬核指标。

    集训第一个课目,是障碍训练。付植凭借过人的身体素质,连贯通过每一个障碍,冲在最前面,取得个人最佳成绩。两名老班长在通过高板墙、30米云梯等障碍时,采取了互相配合的方式,延误了一定时间,最终成绩不理想。

    “还是单打独斗来得干脆!”训练结束,付植劝两位班长及时改变战术。转眼,集训到了结业考核阶段,最后一项课目是五公里越野。谁知,付植一味猛冲,导致体力分配不均,在距离终点不远处摔倒,无法继续参赛。

    此刻,跑在第一梯队的班长张刚原本胜利在望。然而,发现付植出意外后,他立即嘱咐副班长许晓培说:“你继续往前冲,我回去背上付植!”

    于是,张刚调转头“逆行”,背上付植后,继续踉踉跄跄往前跑。跨过终点线那一刻,精疲力尽的张刚也倒在地上。

    集训成绩既看个人表现,也看团体积分。这一背,张刚原本的“集训先进个人”没了,换回一个团体第三名。

    赛后,付植拉着张刚的手,羞愧不已:“我不该自以为是,拖了集体后腿,也让您丢了荣誉。”

    张刚却认为,自己的个人荣誉丢得“很值”——团队里个人能力再强、水平再高,如果不能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也完不成任务、经不住考验。

    从那时起,付植开始对“第一”有了新的认识。“团结”这个词,也在他脑海中渐渐生根发芽。他对班长更加尊敬和信赖,“我们班”“我们连”这样的字眼更是常常挂在嘴边。

    “每一名我们连成长起来的兵,都会真切感受到团结带来的力量和底气。”谈及这个转变,丁霄告诉记者,这源于连队的干部骨干做到了“任务面前敢冲锋、遇到危险率先上”,调动了全体官兵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培养出亲密无间的战友情谊。

    由于表现出色,付植服役第3年时晋升为中士,成为同批兵中第一个当上班长的人。

    命令宣布当晚,许晓培和付植分享了一个“小秘密”————当年集训时,第一项障碍训练刚开始,许晓培就腰伤复发。如果不是班长张刚从旁协助,他可能第一轮就被淘汰了……

    “能不能在战场上把后背交给战友”——第三问,重点在“信任”

    “背靠背”的信任,能够最大程度地拉近战友间的心灵距离,让官兵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迸发出干事创业的热情动力。

    谁也没想到,下士王文鹏会从一名“插班生”变成“尖子生”,成为全连学习的榜样。谈起这一变化,王文鹏心潮难平。

    去年岗位调整,王文鹏转岗来到“尊干爱兵标兵连”。作为老连队的专业尖子,他来到新连队、学习新专业,一度“水土不服”,拖了集体的后腿。

    班长程浩洋看出了王文鹏的窘迫,主动靠上前,利用课余时间为他“开小灶”。在程浩洋的耐心帮带下,王文鹏很快就对新专业熟悉起来。

    不久,连队接到营里课目示范的任务。由于王文鹏曾担任原连队的“四会”教员,他便主动申请承担这次示范任务。连长徐涛考虑到王文鹏换岗时间不长,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因为我是从别的连调来的,你们不相信我!”王文鹏认为连队对他不信任,失落了好一阵。渐渐地,他干任何事都心不在焉,一有空就琢磨着如何才能调走,与班里的战友渐行渐远。

    程浩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天晚点名后,程浩洋敲开了指导员房门,申请尽快为王文鹏办一次“入连仪式”,用仪式感催生信任感。

    第二天,在全连战友的见证下,王文鹏栽下了属于自己的“同心竹”。随风摇曳的竹林沙沙作响,王文鹏内心五味杂陈。那天后,连队的《爱兵手册》中多了一条:“无论新兵、老兵,只要来到连队,都要举办一次入连仪式……”连队还专门为王文鹏制订了个人成长成才计划,帮助他将特长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一次红蓝对抗演练,程浩洋带领突击小组,担负破袭任务。紧要关头,看着四面八方涌上来的“敌人”,程浩洋心急如焚。

    “班长,我所处的位置优越,有把握拿下最后一个狙击点,申请发起突袭。”王文鹏向程浩洋立下军令状。

    “所有人,掩护王文鹏!我们相信你……”此时,单兵电台里传来连长徐涛的声音。

    程浩洋迅速传达作战指令。没过多久,单兵电台里传回王文鹏“占领阵地”的好消息,瞬间提升了突击小组的士气。王文鹏用实际行动回报了战友们对他的信任。大家铆足了劲,对蓝方进行“反包围”,最终赢得此次演练的胜利。

    复盘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战友之间的绝对信任,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这份荣誉属于连队全体官兵。大家的信任,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全营表彰会上,王文鹏身披绶带,向战友们敬了一个军礼。

    图①:第71集团军某旅“尊干爱兵标兵连”官兵在竹林前休息娱乐。周士钰摄

    图②:第71集团军某旅“尊干爱兵标兵连”骨干向新战友讲解车辆维修流程。何丹摄

    一支竹篙难渡海,众人划桨开大船

    ■黄昆仑

    在竹林里,你不可能找到两棵完全一样的竹子。同一片竹林的竹子,却有着相似的气质。

    采访“尊干爱兵标兵连”,记者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连队官兵性格各异,他们或好静或喜动,或活泼外向或沉默内敛;他们爱好不同,有的痴迷体育运动,有的乐于摄影写作,有的则喜欢动漫游戏;他们经历不同,有大学生士兵,也有高中毕业入伍的青年,还有直招军士……

    从宏观层面看,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部队建设步伐加快和兵员成分结构日趋多元,新时代官兵关系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或因经历阅历差异,堵住了情感交流的路子;或因长期和平环境,淡化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或因投入虚拟网络,让一些官兵筑起自我封闭的壁垒……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容易导致官兵关系淡化,造成“同事不同志”“身近心不近”“不打不骂也不亲”等现象。

    这些年,在“尊干爱兵标兵连”,军官与士兵、新兵与老兵之间的不同之处,似乎越来越多,但这并不会妨碍战友们凝聚成一个战斗的集体。大家看似处处不同,却能甘苦与共。从连队的“竹林三问”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奉献为人人,无私天地宽。治军之道,要在得人;带兵之道,要在带心。要把官兵的“心”带住,首要的就是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提倡“我为人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好风气,是把集体锻造成“一块坚硬的钢铁”的根本保证。

    一花不是春,独木不成林。世间大多数事情的成功,并非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取得,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团结协作。生死相依、团结战斗的战友情从哪里来?练兵备战是密切官兵关系的必由之路,重大任务是巩固战友情谊的最好平台。平时苦在一起、练在一起,战时才能密切配合、众志成城;平时结成生死之交,战时才能筑成钢铁防线。

    信任为股肱,齐心方共赢。“肯定士兵的主流,就是相信这个时代。”要形成战场上“把后背交给你”的信任,就必须“用信任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官兵”,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每当唱起这首歌,笃信“团结就是力量”的军人都会有发自内心的共鸣。构建团结和谐、友爱互助的内部关系,筑牢官兵生死相依、同舟共济的思想基石,是历史赋予的担当,是时代给出的考卷。新时代带兵人,一定能担起这个职责,交出优异答卷!

    收藏
    喜欢|
    网友评论
    {{remnant}}/300
    还没有评论,快来占领沙发吧~

    最新评论

    {{item.uname}} {{item.createtime}}

    {{item.cont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