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版
  • app下载
  • 注册
  • english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侨批”纸短 家国情长-凯发网

    • 故事人物
      • 习近平
      • 苏君谦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华社
    • 发表时间
      • 2023-04-24

    19世纪后期,很多东南亚潮汕侨胞的聚居工作地远离港口城市,既无银行、也无邮局,就由往返家乡和南洋之间带货的老乡把兼有寄钱和传情功能的信件捎给亲人。“侨批”便成为了亲情和经济的双重纽带。

    “批”一封,银几许,跨越山海,辗转归乡。

    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侨乡。“侨批”是中国海外华人华侨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这些“侨批”已成为研究近代华侨史的珍贵档案。

    纸纸“侨批”记录了一段怎样桑梓情深的岁月?又蕴含了怎样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祖籍潮汕的海外侨胞有1500多万人。“侨批”是中国海外华人华侨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当年,大批潮汕人“过番出海”、打拼异乡,将“侨批”寄回国内,留下大量具有珍贵文献价值的华侨家书。

    位于汕头市的升平路,曾是许多潮汕侨胞离乡必经之路。当年,从这里出海的人们希望通过在外打拼改变家中境遇,“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活都愿意干”,从不忘记“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的临别叮咛,稍有余钱,就会寄给家中。

    19世纪后期,很多东南亚潮汕侨胞的聚居工作地远离港口城市,既无银行、也无邮局,就由往返家乡和南洋之间带货的老乡把兼有寄钱和传情功能的信件捎给亲人。“侨批”便成为了亲情和经济的双重纽带。

    上世纪20年代,汕头澄海青年苏君谦与友人在家乡先后成立读书会,创办小学。而后,苏君谦赴海外谋生。1938年,学校开始发展党组织,并经常开展抗日宣传工作。苏君谦获知后十分高兴,便和朋友捐资,通过学校将钱款转至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为办学经费。

    以前,很多“侨批”都存放在农村老屋里面,得不到保护。近年来,各界对“侨批”的保护修复工作更加重视,“侨批”文物得以更好传承。

    今天的汕头,正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放眼华夏大地,侨心侨力侨智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监制:袁炳忠

    监制:李拯宇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彭卓、李林欣、甄晓博

    记者:姜赛、霍思颖、李嘉乐、詹奕嘉

    包装:夏勇、王艺璇(实习)、贾亦珍(实习)

    海报:夏勇

    部分素材来源:

    汕头市委宣传部

    汕头融媒集团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收藏
    喜欢|

    为您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