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孙宁生:乌蒙山中,他燃起一支烛光-凯发网

  • 故事人物
    • 孙宁生
  • 故事地点
    • 中国
    • 云南省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2-10

因为有了孙宁生,大山里的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渐渐有了梦想,以及逐梦的底气和勇气。

如果给孙宁生画一张人生坐标图,坐标轴上唯一的方向就只有教育。1951年出生的他,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就以当地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地理教师,从此把守护学生当成了一生追求和最高理想。

孙宁生 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年初,孙宁生29年的执教生涯结束,退休的第二天,他就背上行囊,来到乌蒙山脚下的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开启了12年的支教生涯。

照亮山区孩子求学路

当年,孙宁生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如愿成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地理教师。2011年1月13日,刚刚退休的孙宁生,挤上了开往云南曲靖的列车,前往茨营中学支教。

早在退休前,孙宁生就用十年时间跑遍大半个中国,寻找贫穷并需要支教的地方,最后将目的地选在云南山区。2011年1月15日,孙宁生来到曲靖茨营中学,这是乌蒙山脚下的一所希望学校。尽管有心理准备,但看到校舍时孙宁生还是愣住了:教室里没有任何电教设备;玻璃窗损坏了三分之一,大冬天,寒风呼呼地往教室里灌;桌椅大多破烂不堪;学生宿舍漏雨;水龙头经常放不出水……

孙宁生为茨营中学的学生们上思想品德课。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教学之外,他要来贫困学生的名单,利用双休日挨家挨户走访,梳理出最需要资助的孩子。山路崎岖,又不通车,纯靠一双脚板“丈量”土地。2011年8月,孙宁生选定95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作为首批资助对象,每人每月发100元生活费。12年间,孙宁生直接或间接资助的困难学子共有322人,其中包括9名孤儿,资助金额近百万元。

图书室播种孕育新希望

孙宁生认为,只有多读书才能打开山里孩子的视野,让他们生出自强不息的内驱力。他刚到茨营中学时,便创建了希望图书室。学校没有多余房间,他取出自己公积金账户里剩余的3.8万多元,搭建活动板房;没有图书,他联系在南京的学生和爱心人士进行捐助,陆续上架图书2.7万多册,包括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励志书籍和教辅材料等。孙宁生经常带着孩子们写读书笔记,并用自己购买和社会捐助的文具作为奖品。

孙宁生在茨营中学希望图书室整理图书。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当初孙宁生来到茨营中学支教后,只隔了十几天,妻子也来到了云南。他放心不下孩子,妻子放心不下他,妻子含泪对他说:“一个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多难得啊!”她毅然把家搬到了曲靖,自己也成为支教助手。每当有图书、电脑等物资运到曲靖,妻子便是“二传手”,等货物积累到一定数量,他们就包车运到学校。那两万多册图书,就是孙宁生和妻子一趟一趟从火车站搬运到学校的。三个月后,茨营中学建起第一个图书室,日均借阅量近200册。

孙宁生说,自己身兼多职--校图书室负责人和管理员、学校爱心助学文具超市的经理和服务员、乡里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不仅给孩子们上课,也常常跟家长们讲一讲读书的重要性。

他成了学生最牵挂的人

在茨营中学,清晨第一个到校的是孙宁生,夜里最后一个关灯的还是他。在这里的12年,孙宁生是编外辅导员,也是编外教师,12年里没有拿过学校一分钱,没有吃过学校一口饭。孙宁生在食堂偷偷地给学生的饭卡里打了多少钱,自己也说不清楚,他成了学生离不开的人,成了他们最挂念的人。

十几年前,还在上小学的王富兵,就听说茨营中学有个用退休工资资助学生的孙老师。进入学校后,孙老师不仅给他生活费,还鼓励他多读书。

孙宁生在茨营中学希望图书室整理图书。图片来源:文明南京

如今,王富兵在江苏盐城某中学当地理老师,走出了大山,跳出了农门,孙老师温柔的鼓励、和煦的笑容,他一直记在心头,只要在班里遇到家境贫困的孩子,他都会格外关照。“孙老师是照亮我新世界的那盏灯,我也想成为一名像他那样散发温暖的老师。”王富兵说。

因为有了孙宁生,大山里的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渐渐有了梦想,以及逐梦的底气和勇气。

支教12年,孙宁生选择把家安在曲靖。如今,他依然每天都拖着瘦弱的身躯,奔走在茨营中学的图书室、课堂间。他说自己的使命就是守住这片青山,当好一名“播种人”。


(综合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文明网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