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中国诗词大会》亚军朱彦军:一位农民工的文化“破圈”-凯发网

  • 故事人物
    • 朱彦军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2-24

初中文凭,却满腹诗篇。2023年2月3日,50岁农民工朱彦军在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一路乘风破浪,荣获亚军。

初中文凭,却满腹诗篇。2023年2月3日,50岁农民工朱彦军在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一路乘风破浪,荣获亚军。

“我回去以后,一定好好听话,好好读诗,好好挣钱,好好爱你”,他向妻子的深情告白赢得全场掌声,也让无数观众通过屏幕认识了这位在烟火里谋生、诗词中谋爱的农民工。

朱彦军 图片来源:《2023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

“都是干粗活的,学什么文化人啊!”

“最喜欢在放羊时,看着夕阳西下,我坐在山坡上读诗歌。美得很!”

朱彦军出生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魏沟村。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零星聚散的羊群、按时种收的庄稼,勾勒出他的童年生活。他初次接触诗词,是一年级语文课上学的《悯农》。“读起来顺口、好记。”他说,小小年纪的他陶醉于诗词中平仄格律的韵味。

父亲发现他的爱好后,为他买了不少诗集和报纸。一句句凝练的诗句如万花筒,透过它们,少年看到黄土高坡上涌起的无限诗意。

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寒,朱彦军不得不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人群熙攘,爱诗的人,却是孤独的。

朱彦军就是这样一个孤独地爱着诗词的人: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干活,其余时间,他都要与诗为伴——

别的工友打牌,他看诗词读物;别的工友刷短视频,他听诗词节目;累了一天,大伙儿都躺下了,他还要挑灯读诗;找活儿间隙,别人结伴出游,他非要自己去逛旧书摊……

“都是干粗活的,学什么文化人啊!”偶有工友戏谑,他只笑笑,扶了扶眼镜,继续沉浸在诗词的世界中。

“只要待在图书馆,哪怕一整天不吃,也不觉得饿”

因为识字少,他读诗词时,经常遇到“拦路虎”,所以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会随身携带一本《新华字典》,20多年的陪伴,字典早已被他翻烂,勉强用胶带粘着。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打工,朱彦军首先会找到当地的书店。几年前在厦门,每到下雨天工地停工,他都会一大早赶去书店,静静地看一整天书。

“那里的书太多了。我每次去都会用便笺纸摘抄喜欢的诗词,回到工地再爬到床铺上誊写下来。”朱彦军说,尽管工作疲惫,但一看到诗词就觉得十分解乏。“只要待在图书馆,哪怕一整天不吃,也不觉得饿,晚上回到工地啃一口馒头都是香的。”

将近40年,朱彦军摘抄的诗词已填满六七个笔记本,分门别类地记录着诗词原文、字词翻译和典故,这些笔记他都视若珍宝。

正在抄录诗词的朱彦军。图片来源:平凉日报

朱彦军熟记的诗词有1000首左右。越过诗歌流淌的长河,和诗人对话,他在诗词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力量、充盈内心。

“高兴时,便觉‘春风得意马蹄疾’;失落时,又用‘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来勉励自己。”他说,诗词让自己重归平静,从容处世。

“不能成为别人的偶像,一定要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

白天打工,夜晚读诗,朱彦军坚持了30多年,也影响着一双儿女。

“作为一名农民工,不能成为别人的偶像,一定要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朱彦军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喜欢看书,潜移默化下,小孩也会慢慢地喜欢上看书。

多年来,朱彦军最大的乐趣是从旧书摊淘诗词书籍,但给孩子买书时他从不吝啬。

“有一次爸爸给我们买了800多元的书,当时他一天的工资才100多元。”朱彦军的儿子朱保行对这件事仍记忆犹新。如今,儿子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本科,女儿复旦大学毕业后正备考研究生。

朱彦军的妻子陈玉玉,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朱彦军常年在外打工,陈玉玉既要照顾孩子和公婆,还要打零工挣钱,但她从不抱怨。朱彦军说:“家和万事兴,我有今天的成绩,最感谢的就是妻子。”

朱彦军与家人合影。图片来源:甘肃日报

“看到他站在《中国诗词大会》舞台,当着全国人的面对我说‘我回去以后,一定好好听活,一定好好读诗,一定好好赚钱,一定好好爱你’。我心里很感动很高兴,我把眼睛擦了又擦,不知为啥,眼泪老也不干。”想起丈夫为参加诗词大会所付出的日日夜夜,陈玉玉又一次别过头去,拭去眼角的泪水。

诗意如同庄稼,在朱彦军这里收获了荣光,收获了儿女的出息,也收获了家庭的幸福。流量之下,他只想做最好的自己。朱彦军坦言,上央视绝不是他完成心愿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对朱彦军来说,这趟奇幻的诗词之旅恍若一梦。回望过去,他仿佛又看到那个独坐山坡、手握诗卷的少年。

(综合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甘肃日报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