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廷·巴特尔:草原之子 牧民英雄-凯发网

  • 故事人物
    • 廷·巴特尔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内蒙古自治区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3-01

廷·巴特尔扎根在这里近50年,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的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牧区人民誉为“草原之子”。

立春过后,一场大雪让内蒙古锡林郭勒的草原披上了一袭银纱。家住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的党的二十大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正与妻子在牛圈中忙碌着。

廷·巴特尔 图片来源:新华社

廷·巴特尔扎根在这里近50年,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的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牧区人民誉为“草原之子”。

“让牧民过上好日子”

廷·巴特尔1955年出生于呼和浩特。1974年,高中毕业的廷·巴特尔离开家乡,到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

在蒙古语中,萨如拉图雅的意思是明亮的霞光。可在廷·巴特尔的记忆里,当时那里的生活却说不上明亮:牧民住的蒙古包黑黢黢的,毛毡上打着补丁,很多人家里连像样的被褥也没有。“乡亲们却把家里最好的吃食都给了我们这些城里娃,晚上睡觉怕我们挨冻,还脱下皮袄给我们盖上。”他说,在与牧民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年轻的廷·巴特尔很快适应了牧区生活。他一边向牧民虚心求教,一边刻苦钻研,很快学会放牧、打草、剪羊毛、修围栏等本领。因为能吃苦、善学习、爱思考,21岁那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70年代末,廷·巴特尔有了回城机会,但他却毅然决定留在草原。“草原太需要建设了,我留在这里能为草原多做些事。”他说。

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巴特尔”在蒙古语中是“英雄”的意思。廷·巴特尔也被当地民众视为他们心中的“巴特尔”。

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为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希望所有牧民生活都能好起来,我们共同富裕。”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的目标。

廷·巴特尔 图片来源:中新网

“草原是我们的命根子,要让草原绿起来才行。”廷·巴特尔一直在思考如何摆脱贫困,寻找新的出路,在牧区多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让他深深感到,草原保护不好、建设不好,牧民的生活就没有出路。

由于萨如拉图雅嘎查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多年来,在沙化较严重的地方,廷·巴特尔带头植树造林,建成了一处沙地柏保护区和两处黄柳基地。他还带着牧民“围栏轮牧”,让草地得以更好地休养生息。

“既要保护草原生态又要保障牧民收入,还得从养殖上做文章。”为了让牧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相关建议,廷·巴特尔做起了算术题:“一头牛的收入顶不顶5只羊?”“一头牛4条腿,5只羊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破坏大?”……

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牧民群众在积极调整畜群结构的同时,还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有效遏制了草场沙化退化。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从白沙遍地、牧草稀疏,变得牧草茂盛、牛羊肥壮,当地野生动植物数量也逐年递增,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嘎查牧民人均年纯收入大幅增加,达到三万多元,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美丽的草原上有我的家”

如今,年近七旬的廷·巴特尔早已卸任嘎查党支部书记,但他的心中始终装着牧民群众,无论谁有需要,他都竭尽全力帮忙,每逢有前来学习的牧民,他都会倾囊相授。

廷·巴特尔 图片来源:中新网

前不久,廷·巴特尔成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认真走访调研、听取收集牧民们的意见建议,并结合自己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准备相关提案,将牧民们的声音带到全国两会。

“美丽的草原上有我的家。我的梦想是为更多牧民群众服务,让大家跟上国家发展和建设的步伐,一起保护好我们的草原生态,让牧区现代化的基础更牢,将草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廷·巴特尔说。


(综合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