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深山,有一群“追星人”,他们奋斗20余年将“中国天眼”(fast)从设想变为现实,姜鹏便是其中之一。
在贵州深山,有一群“追星人”,他们奋斗20余年将“中国天眼”(fast)从设想变为现实,姜鹏便是其中之一。
姜鹏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他扎进大山 搞科研14年
姜鹏回忆起与fast结缘,是在2009年博士毕业前夕,一则fast招聘信息让他有了努力的方向。
“这台望远镜满足了我对一个传奇工程所有的期待和设想,巨大的工程体量,超高的精度要求,特殊的工作方式,构成了工业领域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姜鹏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成为fast团队中的一员,从此一头扎进了大山深处,开启了14年与之相伴的生涯。
中国天眼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曾经,中国天眼是一个全新的望远镜概念,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建设初期,姜鹏与其他科技人员竭尽全力适应交通不便、网电障碍、潮湿阴冷的艰苦生活环境,攻克一道道无法想象的技术难关。
不同于世界上已有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视网膜”——球型反射面,是一张由6670根钢索编制的索网,它需要在球面和抛面间进行变形,从而对天文信号进行收集和观测。索网工程便是fast反射面实现变位功能的核心部件,也是fast的核心技术难点。
姜鹏的专业是结构力学,他被委以重任,负责这个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工作方式最特殊的索网工程。由于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两年里,姜鹏带领团队成员日夜摸索、反复测试,经历近百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超高耐疲劳钢索,成功支撑起“中国天眼”的“视网膜”。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建成启用的那天,姜鹏激动到不能自已。
“这个望远镜就拜托你们了”
作为“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曾经的助理,姜鹏深知fast凝结着一代人的心血。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病逝世。得知这个消息后,姜鹏曾给南仁东写过一封邮件:老爷子,我们还能有机会再聊聊吗?而这一次,姜鹏再也收不到老师的回复。
他回忆和南仁东最后一次见面时,南仁东仍对“中国天眼”念念不忘,“以后这个望远镜就拜托给你们了。”
从建成到运行,面对fast这个前所未有的工程,姜鹏“从来都不觉得容易”,“再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只要这个事情是没有做过的,要一遍把它做得非常理想,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些都需要提前做很多思考和准备。”
邮件截图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截至目前,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经超过740余颗,是同一时期国际上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姜鹏用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中国天眼”精神的感受:“我们目光之所及是星辰大海,但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是脚踏实地。”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