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墙上一面锦旗写着:“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叶连平说:“烛光的亮度我达不到,我就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他希望能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叶老师好!”5月13日,十几个孩子跑着跳着,走进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教室。止住了笑闹,孩子们恭敬地向早已坐在讲台边等候的叶连平老师鞠躬行礼,开始了周末的英语辅导课。
叶连平 图片来源:新华网
对95岁的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来说,这是他自2000年办起“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以来,又一个平常的周末。20多年来,他就是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利用周末时间为2000多名农村学生辅导英语,寒来暑往,从无间歇,分文不取。
叶连平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叶连平成为和县卜陈中学的一名老师,自此他将全部身心扑在农村教育事业上。1991年退休那天,60多岁的叶连平趴在桌子上哭得像个孩子。他舍不得那三尺讲台,更舍不得离开他的学生。2000年,卜陈村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叶连平看着原本英语基础就薄弱的孩子没人督促和辅导,就把自己家打扫出来,挂起小黑板,办起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免费为孩子们辅导英语。
由于教学成绩好,学生越来越多,不仅本村本镇的,甚至连邻近村镇的学生也纷纷慕名而来。当地政府出资把叶连平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用于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20多年寒来暑往,超过2000名孩子曾在这里听叶老师讲英语课、在叶老师监督下写作业,并走向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工作岗位。
叶连平在教室里为英语课准备板书。图片来源:新华网
对孩子们,叶连平“特别舍得花钱”。“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从未收取过学生一分钱费用,而叶连平几乎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家远的学生们常常在叶连平家吃饭留宿,甚至学生近视,叶连平也要带着学生去城里配眼镜……
对自己,叶连平“抠得不能再抠”。他不抽烟喝酒,去买书都是自带干粮,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一个斑驳的搪瓷茶缸用了30多年,穿得最久的一件衣服已经几十年了还在缝缝补补,为了节省交通费用他骑坏了五辆自行车……
如今,叶连平的年纪日渐增长,头发更白了,腰更弯了。就在今年4月13日下午,长时间埋头批改作业的叶连平站起来时,身体摇晃了一下,摔倒在地,脸上身上多处淤青。被送到和县人民医院简单治疗后,他坚持回到家里,“明天县委宣传部来学校过主题党日活动,我要给他们上党课,耽误不得”。14日上完党课后,叶连平又倔强地回家,“15号是周六,孩子们的课必须上!”
一直到16日,给近40名学生上完课后,他才被“强行”送去住院,经查,属于轻微脑梗,必须长期吃药。“不能劳累,更不能长期伏案工作”,医生再三叮咛。
叶连平给孩子们上英语辅导课。图片来源:新华网
出了院,叶连平把医嘱丢在了脑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把最后的时间留给孩子们”“我希望我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古人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要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这是叶连平经常念叨的三句话。20多年来,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学生们身上,除了义务补课,他还每年自费带着孩子们去各地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说:“只要看到这些乡村的孩子在公开场合和别人用英语进行交流,我就有一种成就感。只要看到博物馆里,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我就知道又一颗爱国的种子正在萌芽。”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墙上一面锦旗写着:“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叶连平说:“烛光的亮度我达不到,我就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他希望能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