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茶奶奶”张淑珍:扎根秦岭六十余年 引茶种树富万家-凯发网

  • 故事人物
    • 张淑珍
  • 故事地点
    • 中国
    • 陕西省
    • 商洛市
    • 商南县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6-15

她六十余年如一日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扎根山区,致力于南茶北移工作,以她为带头人的茶叶产业让陕西省商南山区的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她就是“茶奶奶”张淑珍。

她六十余年如一日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扎根山区,致力于南茶北移工作,以她为带头人的茶叶产业让陕西省商南山区的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她就是“茶奶奶”张淑珍。

作为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茶叶站站长,这些年,张淑珍用丰富的学术知识、坚韧的毅力、奉献的精神,将我国的茶叶产地由南向北推移300多公里,改写了延续数千年的茶叶生态环境学,在秦岭大山里创造出“茶青漫山坡”的美丽景象。

张淑珍(图片来源:陕西妇联)

“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走进商南县,听到最多的就是茶农口里的这句话。

1961年,24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她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与爱人焦永才一起,来到大山深处的商南县林业站工作。当时,商南县的群众生活很困难。在一次调研中,一位老人家把自己仅有的一份珍藏很久的挂面拿出来,给夫妻俩下了一碗面条。张淑珍说,这是自己这一生吃得最难忘的一顿饭。老百姓的真情让她十分感动,张淑珍在心里默默立志,一定要用自己所学,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1962年春,张淑珍开始尝试在当地种植茶叶,没想到,从此与茶结了缘。在我国种茶历史上,茶叶适生区大都在北纬30°以南。商南县地处北纬33°44′,从无种茶先例。“茶树栽培临界线,真的不能逾越吗?”张淑珍决心试一试。她从外地买回十公斤茶籽,播在苗圃里,从生根破土,到露出尖尖的嫩芽,她像照料婴儿一般,细心地照管。但一连几个春天,苗圃栽的茶树,全部整片整片地死了。“栽植的地块都是微酸性土壤,ph值在5.5以下,为啥会死掉呢?”她反复对比试验,观察记录。

1966年,商南县来了一位安徽的农民茶叶专家,张淑珍把他请到苗圃,一起搞茶苗栽移,但来年仍没能成活。1970年,她把这一难题提到陕西省茶叶会议上进行研讨。在土壤分析中,一些专家提到商南县石灰质分布问题,引起了她的高度警觉。经化验,商南土壤的石灰质含量高,她想,这可能就是茶树生长的“绊脚石”。弱化土壤的钙含量,便成了她又一个新课题。通过反复试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她提出了“避钙就酸”的茶园种植思路。1972年,她成功栽活茶树2000亩。

茶叶种植成功后,张淑珍开始在全县大面积宣传推广,“刚试种的时候,群众没有见过茶树,我们就办学习班,年年办。”渐渐地,商南茶成为群众们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张淑珍和当地人一起,在北纬33°创造了奇迹,将种茶地向北推进了数百公里。

茶叶的产量上来了,但很快又面临新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茶叶的销售是计划经济,由供销社统一经营。卖得好,但农民的利润并不多;卖不动,供销社就没有收购的积极性,农民辛苦一年,劳而无功。面对这种困境,1985年,担任商南县茶叶站站长的张淑珍召集36家茶场经营者,提出成立茶叶联营公司,集产、供、销于一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此打开了商南茶叶发展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商南县茶园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年产茶叶6500吨,产值达10亿元,实现了“人均一亩茶”。

“种一片茶,富一方人”。张淑珍苦苦坚守的人生目标终于实现。如今,86岁的她,最爱干的事还是走上茶山,和乡亲们聊聊天,看看茶苗的长势。站在高处远眺,商南县万亩茶园整齐划一。

张淑珍(图片来源:西部网)

对于未来,张淑珍说:“我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之后还要继续努力把商南茶叶发展得更好、效益更高,让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综合自中国经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产党员网等)

 

收藏
喜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