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唐帅以手为嘴,奔波各地,在法庭上为聋哑群体作辩护,被称为“中国手语律师第一人”。
夏日的重庆,透过明亮的落地窗,阳光倾泻而入。唐帅的办公室里,一场“无声”的法律咨询正在进行:唐帅的双手如蝴蝶般灵活舞动,不时用眼神和表情向身旁的聋哑人示意……
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手语律师,这样“无声”的交流,是唐帅工作中再寻常不过的场景。多年来,他以手为嘴,奔波各地,在法庭上为聋哑群体作辩护,被称为“中国手语律师第一人”。
唐帅为聋哑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图片来源:新华社
无声家庭长大,自学成“手语通”
1985年,唐帅出生于重庆。他的父母都是聋哑人,而他没有被遗传,从小就是个健康的孩子。
父母感受过聋哑的痛苦,不希望唐帅生长在闭塞的环境中,因此将他送到外公外婆家居住,并禁止他学习手语,希望他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可唐帅并不想这样。“我很幸运,能听到这个世界的喧闹。但我更理解聋哑人无法与世界正常沟通的痛苦,学会手语,就能为聋哑人服务。”在父母工作的工厂和居住的家属院里,有不少聋哑职工,有了天然的学习环境,唐帅开始偷偷学习手语。他仔细观察父辈的手语表达,慢慢摸索手语传递信息的规律。“并没有想象中简单,手语由十个手指和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构成词汇要素,重叠重复性高,同一个动作在不同的语境和语感中表达的意思都不一样。”唐帅说,自己还为此闹过误会。
不仅如此,就像方言一样,全国各地的手语也存在差异性。年少时的唐帅经常一个人跑到朝天门,一待就是一天。因为那里外地游客多,通过同聋哑游客交流学习,他逐渐学会了各地的“方言”手语。高中毕业时,唐帅已经成为“手语通”。
法律援助路上,为聋哑人“代言”
无声世界给唐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2006年,拿到了手语翻译证的唐帅,开始受邀担任涉及聋哑人案件的手语翻译。
有一次,公安机关在办理一起盗窃案件时,根据手语翻译做的现场取证笔录,聋哑女孩小娟(化名)表示:“我承认偷了东西。”奇怪的是,小娟在派出所却一直情绪激动。为慎重起见,公安机关请来了唐帅。
原来,小娟是在用手语为自己辩白:“我没有偷东西。”问题出在哪里?唐帅查看同步录音录像,发现小娟方言手语中的“没有”,在普通话手语中正是“承认”的意思。公安机关经过反复核实,证实了唐帅的观点。
“平时看似不起眼的差别,关键时刻却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件事对唐帅触动很大,他决心用自己的特长更好地帮助聋哑人。他先是参加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自学考试,又在2012年通过司法考试,成为重庆第一个“手语律师”。从那时起,他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为聋哑人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后来他又在家乡开设了律师事务所。只要有人找到他,他都会尽力提供法律援助。
唐帅在法庭进行辩护。图片来源:正义网
一起聋哑人案件,所花费的精力往往是一般案件的两三倍,但唐帅并不觉得辛苦,他说:“我既然干了这件事,再苦再累也得坚持下去。”
“我不想做‘唯一’”
唐帅的手机上有200多个微信群,都是为聋哑人维权服务的。但面对几千万的聋哑人群体,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唐帅意识到,如果能让懂法的聋哑人进行前端预防式普法,把法律知识与维权意识精准投送,将极大降低聋哑人群体陷入法律困境的概率。
2017年,唐帅尝试招收聋哑学生进律所,每月发放工资,由律所专门组建团队指导他们学习法律。聋哑人学习背诵法律条文很不容易。来自大凉山的谭婷,因遭遇家庭变故,几次都想中途放弃。唐帅每次都鼓励她:“我不想做‘唯一’,我们一起来带动更多的人帮助聋哑人群体,好吗?”2020年,谭婷终于通过司法考试,成为全国首位“聋哑人律师”。
2020年,唐帅协助母校西南政法大学,开设了“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培养“法律 手语”的专门人才,为聋哑人提供服务。他在新媒体平台上创办了国内第一档聋哑人普法栏目,建立了公众号和app,拍摄手语案例视频,为全国聋哑人普及法律知识。
如今,唐帅在短视频平台定期直播普法,这个无声直播间,成了聋哑人寻求法律援助更便捷的窗口。
唐帅在短视频平台直播普法。图片来源:新华社
看尽无声世界冷暖,将爱萦绕在十指间。唐帅相信,再微弱的光,也能照亮前路。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正义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