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杨有光:生命的尽头,我也想葬在这里-凯发网

  • 故事人物
    • 杨有光
  • 故事地点
    • 中国
    • 云南省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7-18

无论炎炎夏日、暴雨如注,还是三九严寒,杨有光都需要穿着工作服,拿上手电筒到隧道和桥上检查,遇到险情时必须第一时间上报,容不得半点马虎。

滇越铁路是云南省第一条铁路,米轨(火车轨道间距1米)火车已在这条铁路上穿行百余年。在滇越铁路屏边县段,有一座标志性的“人字桥”,在悬崖峭壁间挺立百余年。烈日炎炎,皮肤黝黑的守桥人杨有光行走在“人字桥”上,他在此驻守已有30多年。

杨有光 图片来源:云南网

杨有光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远工务段的一名员工,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拿上手电筒,在隧道和桥梁间穿行,巡查隧道内外和大桥的整体状况,察看这座由钢板、槽、角钢、铆钉等2万余组构件和铆钉铆制而成的滇越铁路“人字桥”。“每天我都会在隧道和桥上来回走好几次,检查桥上的每一块落石,看看每一颗铆钉。”

1991年3月1日,对杨有光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啊!是我开始守桥的时间,也是我入伍的时间。”刚参军就被分配到驻守“人字桥”的部队,开始了他们家第三代人与这座桥的故事。“我爷爷参与了这座桥的修建,我二叔是第二代的看桥人,我是第三代守桥的人。”杨有光说。

最初杨有光只是为了执行驻守任务而工作,后来他才渐渐从心底里爱上了这份工作。火车每次过“人字桥”都要从隧道穿过,为保障行车安全,杨有光不仅要检查桥面状况,还需要精准掌握隧道内的情况,每天穿行在隧道内外巡查大桥整体状况,沿着陡峭的阶梯走到桥下,查看零部件状况。

火车驶过“人字桥”。图片来源:新华网

“每一次火车顺利通过,我内心都充满欣慰。”杨有光用平凡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桥人不平凡的初心和使命,将保障列车安全通行的职责融入每一次锤敲手拧、每一次监测中。火车驶来时,3平米的值班室门口,杨有光总是肃然站立着候车,用坚定的眼神目视火车一次次平安驶过人字桥,并将通过时间记录下来。看似不难的工作,实际做起来背后却是常人想不到的艰辛。无论炎炎夏日、暴雨如注,还是三九严寒,杨有光都需要穿着工作服,拿上手电筒到隧道和桥上检查,遇到险情时必须第一时间上报,容不得半点马虎。

杨有光在隧道内巡视。图片来源:新华网

对于守桥这个工作,杨有光可谓是尽职尽责。1999年雨季,在例行检查的时候,隧道中的落石直接砸在他脚上,衣襟、解放鞋都被鲜血浸透,但他仍咬牙忍痛把一块块落石清理干净。他认为:“即使再危险、再辛苦,工作总得有人做,桥总得有人守,用一生来做好一件事,很值得。”在杨有光的宿舍楼里,几个大字非常醒目——“人在桥在 与桥共存”,这是他践行30多年的誓言。杨有光说:“我早已把‘人字桥’当作自己的家。”

“家就在桥下的人字桥村,但他三分之一时间都在桥上度过,即便是轮休也会抽时间亲自上去看一看。对桥的感情早已难以割舍。”杨有光的妻子罗琼芬对丈夫的工作给予了最大支持。如今杨有光在“人字桥”附近新建了房子,出于对桥的热爱,房子面向“人字桥”,一出门便能看见。

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坚守都有其意义。30多年过去了,杨有光从清秀小伙儿变成了敦实的中年汉子。滇越铁路也不再繁忙,如今,每天只有两趟列车经过“人字桥”。即便如此,杨有光依旧一丝不苟地坚守在岗位上,守护着过往列车的安全。“如果有一天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也想葬在这里,让我能永远陪伴这个‘老朋友’。”杨有光笑着说。

(综合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云南网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