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浙江省杭州市刀茅巷60号院的大门“咯吱”一声打开,门内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声。收拾出三个大编织袋,拿上小钩子,91岁的王坤森推着三轮车出了门。
晚上10点,浙江省杭州市刀茅巷60号院的大门“咯吱”一声打开,门内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声。收拾出三个大编织袋,拿上小钩子,91岁的王坤森推着三轮车出了门。每天晚上出门,次日凌晨回家,这样的拾荒生活,老人坚持了11年。
王坤森和他的助学汇款单。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我知道孩子们读书有多不容易”
小时候,王坤森家境贫寒。“那个时候,吃顿饱饭都难。”王坤森说,就连日常所穿的衣服,也多是别人家丢弃的旧衣服。11岁那年,王坤森穿着破旧的背心和短裤,拿着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光着双脚走进了小学课堂,圆了自己的“读书梦”。
1949年12月,王坤森报名参军。与从前的苦日子不同,他在部队里不仅能吃饱饭,还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参与重要工作。部队大家庭带给他前所未有的温暖。
参军时的王坤森。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上世纪50年代,王坤森被推荐到军校学习。在校期间,他荣立三等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王坤森从空军某部转业到原浙江医科大学武装部,成为一名国防教育老师。
从穷孩子到高校教师,人生际遇的转变让爱的种子在王坤森心中生根开花。
“我知道孩子们读书有多不容易,总想做点什么。”王坤森说,1993年退休之后,他便和老伴商量,从每个月几百元的退休金里拿一部分钱出来,尽己所能,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学。
“玲玲替咱把梦想实现了!”
2012年夏天,王坤森通过媒体得知,一名叫徐玲玲的衢州常山女孩考上了大学,但由于生活拮据只能四处打工。几经辗转,他联系到了徐玲玲,捐给她一笔学费,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也就是从那年起,王坤森开始拾荒挣钱助学。老人只在夜晚捡废品,“白天捡废品的人多,有的人比我更需要它,我不去抢别人的饭碗。”他说。
2021年7月,王坤森深夜出来捡废品。图片来源:央广网
“饮料瓶、硬纸板和易拉罐……如果运气好,可能还会遇到一两个废旧电器。”王坤森一晚上捡到的废品,一般能卖15元左右,一个月能挣三四百元。每个月,他都会将这些钱和自己的一部分积蓄捐赠给需要资助的贫困学子。
徐玲玲上大学四年,王坤森累计给她捐助了1.8万多元。在王坤森的家中,珍藏着一张徐玲玲的照片,那是她毕业当天穿着学士服拍下的。王坤森记得,拿到照片的时候,他和老伴静静地端详了许久,两人的眼眶里溢出了泪花,“咱是没穿过这身衣裳,玲玲替咱把梦想实现了!”
“把银行卡上所有的钱”都用作助学金
这些年来,王坤森用辛辛苦苦攒下的约七万元钱,资助了七名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我想通过行动告诉孩子们,有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勤奋努力,肯定能迈过那些坎。”谈及拾荒助学的初衷,王坤森说。
2021年,王坤森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王坤森助学金”。2022年,他将七万余元积蓄全部捐给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目前,他名下的助学金已经积累超过70万元,从2023年秋冬学期开始,每年计划分配约3.5万元理财资金,资助7至9名浙大本科生完成学业。
老人一直走在奉献的路上。今年2月,王坤森在突发心脏病后,深觉继续拾荒力不从心,于是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准备将遗体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以“大体老师”(遗体捐献者)的形式“重返”讲堂。7月,王坤森因肿瘤引起“肠套叠”再次入院手术,出院后,他决定“把银行卡上所有的钱”都用作助学金。
“我拾荒拾不动了,熬夜也熬不动了,但我会用别的方法,一直帮助孩子们上学。”王坤森说,“燃尽自己,照亮他人,是我作为党员最后的光荣。”
(综合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新闻网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