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逄子剑: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凯发网

  • 故事人物
    • 逄子剑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莎车县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9-08

“我的根在基层,我的心也离不开这里的老百姓。”像一棵胡杨一样,逄子剑把根深深地扎在了南疆的土地里。他在这片热土中奉献着,付出着,热血沸腾的青春与时代洪流汇聚在一起,散发着灼灼光华。

“跑恁远,图个啥?”九年前,当24岁的逄子剑从山东赴南疆乡镇一线工作时,父母既不舍也不理解。

“好男儿志在四方,只要能干出一番事业,远点不算啥。”接下来的九年,逄子剑扎根边疆,用足迹写下了青春的答案。

逄子剑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图片来源:新疆日报

2014年,新疆喀什地区在山东招聘一批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正在找工作的逄子剑交了报名表。

“爸妈,我报名去新疆工作了。”

接到逄子剑的电话,父母足有一分钟没说话。

“你从出生到上大学,从没离开过烟台,咋想到跑恁远的地方去?”父亲不同意,母亲更是坚决反对。

“我还年轻,我想到基层一线去接受锻炼,我一定会向你们证明我的选择没错!”面对父母的唉声叹气和一遍遍劝说,逄子剑铁了心。

清晨的薄雾中,逄子剑背起行囊,踏上了远行的列车,从山东烟台,到新疆喀什,跨越5000多公里。这一路,他走了两天两夜。

车窗外的景色从水天一色到草木稀疏,再到黄沙漫漫,而后看到沙漠边缘的点点绿洲——干燥、粗粝的热风吹到脸上,提醒他目的地喀什地区疏勒县巴仁乡到了。

逄子剑始终记得自己最初报名赴疆的初心——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2014年12月,他主动申请参加“访惠聚”驻村工作,前往深度贫困村琼克其其十四村,参与整村脱贫攻坚战。

矮小破旧的土房屋,荒芜的耕地,路边的孩子用小木板当球拍在简陋的水泥台子上打着乒乓球……目睹这些,逄子剑由衷地想为村民做点事情。给村里安装路灯,帮村民一起收割庄稼,为村里的孩子们募集棉衣、棉鞋和玩具……看到村子和村民身上发生的变化,逄子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逄子剑(左一)在田间地头给村民开展农技培训。图片来源:新疆日报

每年,喀什地区各个县都要选派两名干部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挂职。2016年底,逄子剑来到了塔县塔合曼乡。在那里拍摄的一张照片,逄子剑保存至今:蓝天白云下,他和牧民一起席地而坐,啃着馕,手里端着搪瓷碗,碗里是刚刚烧融了的冰水。

“条件很苦,但与乡亲们在一起心里很甜。”当年的情形,逄子剑历历在目,与农牧民顶着刺骨寒风,在高海拔的边境线上立柱子、拉围栏,摩托车上不去的地方就骑马,马上不去的地方只能徒步。

“在山上想喝水,只能把冰块煮化了喝。”逄子剑说,现在条件越来越好,到处都是柏油路,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艰苦的环境磨砺了逄子剑坚韧乐观的性格。虽然工作压力大,但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浅浅的笑容。“只要老百姓日子一天天变好,受点罪我也高兴。”逄子剑说。

逄子剑在莎车县走访。图片来源:新疆日报

2021年,逄子剑调往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任职党委书记,他的工作重心也落在了乡村振兴上。

2021年3月,逄子剑和喀什地区农技推广中心对接,向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专家“取经”,在巴格阿瓦提乡进行15个品种的南疆冬小麦抗盐碱品种试验,推广种植700亩杂交小麦新品种,并建成高产示范基地,实现了盐碱地杂交小麦籽粒、麦草双高产,农民每亩增收400余元。

在逄子剑带领下,巴格阿瓦提乡还建起了牛养殖小区,通过“合作社 小区 养殖户”模式,带动全乡建立起养殖小区24个、屠宰场一座、养牛合作社七个,形成规模养殖户73户,逐步推动良繁、育肥、屠宰和饲草料加工全产业链发展。

巴格阿瓦提乡点点滴滴的变化,逄子剑和村民们都一起见证着。在田间地头,在畜牧养殖场,到处都能看到逄子剑忙碌的身影,有他在,村民们觉得放心。

逄子剑(右)和科研人员查看小麦长势。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我的根在基层,我的心也离不开这里的老百姓。”像一棵胡杨一样,如今,逄子剑把根深深地扎在了南疆的土地里。他在这片热土中奉献着,付出着,热血沸腾的青春与时代洪流汇聚在一起,散发着灼灼光华。

(综合人民日报、新疆日报等报道)

收藏
喜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