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开直播机的老头儿”罗锡文-凯发网

  • 故事人物
    • 罗锡文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9-15

今年78岁高龄的罗锡文,给自己起了个调皮的微信昵称——“开直播机的老头儿”,而这简单的几个字,凝结了他数十年的努力。

卷起裤腿,赤脚下田的他,步履间不见一丝沉重,“我小时候在田里插秧时就在想,什么时候不需要人插秧就好了。”这位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充满激情的老先生名叫罗锡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今年已78岁高龄的他,给自己起了个调皮的微信昵称——“开直播机的老头儿”,而这简单的几个字,凝结了他数十年的努力。

大雨过后,在田内检查种子情况的罗锡文。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靠科技解放农民的生产力,这是罗锡文长期坚守农机事业的动力源泉。

1945年,罗锡文出生在湖南株洲。在他幼时的农村生活经历中,最辛苦的莫过于在水田里插秧了。罗锡文说,“双抢”(抢收抢种)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孩子们就跟着母亲到田间扯秧,吃过早饭后,又继续回到田里插秧。插累了,他站起来伸伸腰,妈妈就会在一旁说:“小孩子有什么腰,赶快插!”当时他想,什么时候不用人插秧就好了。

1970年,罗锡文从华中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之后,他在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了九年,改良和发明机械的天赋渐渐显现出来。在农机厂,罗锡文参加了十多种机器的试制,由此踏上了农业机械研究之路。

1979年,罗锡文来到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成为我国著名农机专家邵耀坚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邵耀坚教授曾收到一篇要评审的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是水稻直播技术。自古以来,水稻种植技术有两种,一种是直播,即直接将种子播于田中,另一种是移栽,包括抛秧、插秧等。这篇论文引发了罗锡文对于水稻直播技术的思考。

罗锡文想,搞农业机械,就是要为农民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当时虽然有了插秧机,但工序还是比较多,能不能找到另一种方式,既能实现有序种植,又能减少工序,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锡文提出了水稻精量直播的思路。

用机器播种,如何能做到与人插秧一样,均匀一致,且每穴苗数可控?罗锡文通过与农学家的不断交流,从优化机器设计特别是排种器设计入手,研发出了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和不同播量的直播机。

罗锡文在田间指导研究生。图片来源:人民网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可均匀播种、播量可控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和直播机。智能导航、自动控制、精准播种,是水稻直播机的基本特点。在水稻直播机的帮助下,很多地方水稻平均亩产情况远远高于传统插秧的亩产量,有的农田亩产甚至超过了1000公斤。这也是罗锡文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探寻出来的一条“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答案。

罗锡文的微信名叫“开直播机的老头儿”,微信头像则是一张他在农田里与第一代水稻直播机的合影。罗锡文常用这张照片勉励自己,也激励团队成员和学生们,要“脚踏实地、踩在泥中”。“搞农机,首先要下田,只有在地里面,自己才能真正地去想怎么帮农民从这种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这个微信名我想我会一直用下去。”罗锡文说。

罗锡文与第一代水稻直播机的合影。图片来源:央广网

几十年前,一个最简单淳朴却无异于“天方夜谭”的愿望,让罗锡文为之奋斗了一生。如今,老院士的农机化研究已实现了“海陆空”全方位发展,除了无人驾驶农机,还有无人驾驶船和无人驾驶机。

在罗锡文院士团队建设的“无人农场”里,已经实现耕、种、管、收四大生产环节无人化。农民和农机手无需下地,只需要在平台远程操控,耕作进程就能尽收眼底。每天关注智慧农场的一举一动,已成为罗锡文的一个习惯。

“我不知道50年、100年以后,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我知道100年以后,我们还要吃饭,我们还要种地,我们还需要农业基建,所以农业基建是一个永恒的事业。”罗锡文说。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网、央广网等报道)

收藏
喜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