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地不打粮,沙子埋房。”这是20多年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新民村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也是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马云平付出多年想要改变的旧貌。如今,曾经贫瘠的沙丘早已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生态林,樟子松、杨树、杏树等交错而立,成片的草药田点缀其中。3700亩由黄变绿的沙丘,是马云平花了23年用双手和汗水交出的答卷。
“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地不打粮,沙子埋房。”这是20多年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新民村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也是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马云平付出多年想要改变的旧貌。如今,曾经贫瘠的沙丘早已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生态林,樟子松、杨树、杏树等交错而立,成片的草药田点缀其中。3700亩由黄变绿的沙丘,是马云平花了23年用双手和汗水交出的答卷。
马云平(图片来源:中新网)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上个世纪90年代,多伦诺尔镇新民村饱受沙尘暴和沙漠化的侵害,全村周围共有九个流动沙丘,六个东西走向的沙带。每当沙尘暴来临,遮天蔽日的黄沙伴随着大风吹遍屋子里的每个角落。恶劣的天气导致大量村民搬离新民村,只留下马云平等少数家庭留在村里。
2000年,多伦县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全县开展治沙防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地政府根据政策鼓励村民承包五荒土地,但是迟迟没有人站出来干这看似没有经济效益的活。“我来承包新民村全部3700亩沙地!”马云平的话掷地有声。看到马云平站出来承包沙地,周围的亲朋好友纷纷反对:“有没有钱治沙?能不能治沙?怎样维持生活?”面对各路质疑,马云平却说:“故土难离,我们不能再任由风沙侵害我们的村子,治沙防沙工作我一定会做到底!”就这样,他带着干粮和水搬进了荒沙里的简易窝棚,全身心投入到治沙事业中。
万事开头难,农民出身的马云平并没有种树治沙经验,一场沙尘暴就把他辛辛苦苦栽种的树苗刮得所剩无几。在求助当地林业部门并总结反思后,他重整旗鼓,制作沙障来固定沙丘。
“后来我用黄柳、牛粪块一类能固沙的东西把沙丘固定住,中间再种上草。”马云平回忆道。凭借着这股越战越勇、不服输的劲头,马云平的努力有了成果,点滴绿意在黄沙之上铺展。妻子也逐渐理解并支持他。用了八年时间,夫妻俩终于把14个沙丘全部固定了下来。
马云平夫妇(图片来源:中新网)
2008年,马云平看到流动的沙地被稳固住,便决定在昔日的沙地上植树造林。他在全县率先引进种植樟子松。在当地林业部门的帮助下,樟子松迅速在沙地里成活成长。马云平还采取杨树和樟子松混种的办法,提高植树的成活率。一到农闲,马云平夫妇便住到山上,不顾严寒酷暑,夫妇两人用自己手中的铁锹和镐头,一个树坑一个树坑地挖,一棵树苗一棵树苗地种。十多年来,3700亩沙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衣,重新焕发了往日的生机,野狍子、野山鸡、狐狸开始重新在林间活跃起来。
看着满眼绿色,马云平从未停止脚步,他不断寻求打造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的生态产业链,在樟子松树下种植大片的赤芍,仅中草药现在一年就有20万元的收入;林间的各种菌类、草籽也成了“摇钱树”。
回首自己的治沙之路,马云平说:“这些年,我和妻子倾尽所有,卖掉家里的牛,还四处借债进行栽种,吃尽了苦,受尽了罪,但我们坚持了下来。我当初签了协议,那就是一份责任,我要用一辈子坚守,不论多苦多累,决不让沙子把家园埋掉。”
如今,马云平早已将沙丘上的一抹抹绿色镌刻进心中。“我就稀罕那片绿色,就想一直追随下去。”
(综合自中国新闻网、内蒙古新闻网、国际在线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