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山村教师陈申福:三十八年,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凯发网

  • 故事人物
    • 陈申福
  • 故事地点
    • 中国
    • 重庆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9-21

早在2019年,陈申福就已经退休了。但他心里放不下村里的孩子们,就接受了县里的退休教师返聘邀请,再次回到了熟悉的三尺讲台上。

重庆市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群山莽莽,沟壑纵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仓房村是城口县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当地人九成以上是文盲,“愚人村”的名字不胫而走。

陈申福是仓房村的第一位高中生,1981年高中毕业后,他便外出打工。“当年这个文凭很吃香,我去了山西务工,一个月能挣100块。”

1984年,陈申福回家乡探亲。当时,仓房小学新聘请的唯一一名老师离开了,村支书极力邀请他回村任教。

陈申福 图片来源:华龙网

“没有犹豫是假的。”陈申福说,这确实是个“烫手山芋”。当时,学校给他的月薪只有9.5元,并且要到年底才能领。

“我是村里第一位高中生啊,无论如何,都不能眼睁睁看着下一代成为文盲。”几番纠结后,陈申福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

时隔多年,当陈申福以教师身份回到母校时,心里五味杂陈,“只有一间教室,又脏又破,简直无处下脚。”学校只有12名五年级的学生,在上一次的百分制考试中,学生平均成绩只有12.5分。

陈申福因材施教,他起早贪黑地认真备课,放学后免费辅导学生做作业。在一个学期后的小升初考试中,学生们考出了平均分85分的好成绩,超过乡中心小学。

陈申福“一炮走红”,村民们纷纷将孩子送来读书,班里的学生一下子达到60多人。

陈申福在仓房小学给学生辅导。图片来源:新华社

学生多了,原本略显空荡的教室变得异常拥挤。80年代的仓房村,家家户户都很穷,60多个学生有一半都缴不起书本费。

时值金秋九月,正是收获庄稼的季节。一天,陈申福跟妻子商量,打算将家里的黄豆卖掉,垫上学生的书本费。“这是明年要用来当种子的,卖了明年怎么办?”妻子杨正菊不同意。“黄豆是农作物种子,书本是知识的种子,知识远比黄豆种重要。”在陈申福的“软磨硬泡”下,直到凌晨两点妻子才同意。

天还不亮,陈申福就举起火把,背上30多公斤黄豆,走了15里山路赶到县城。在县城卖完黄豆后,他又匆匆忙忙赶到书店买书。等回到家时,已是深夜。

王全富是陈申福当年教过的学生,从仓房小学毕业后,他顺利考上中学、大学,后来又当上了公务员。“虽然条件艰苦,但陈老师教会了我知识,给了我温暖,我打心底里感谢他。”

从1984年至2022年,陈申福先后教过300多名学生,其中有50余名考上了大学。

其实,早在2019年,陈申福就已经退休了。但他心里放不下村里的孩子们,就接受了县里的退休教师返聘邀请,再次回到了熟悉的三尺讲台上。

2022年6月,64岁的陈申福送走了仓房小学的最后一届学生。听说附近长茅小学的老师退休了,他又主动向上级申请去长茅小学任教。

“只要我还能教得动,就会继续为山区孩子作奉献。”如今,陈申福还在长茅小学任教,他总说,自己是“井底之蛙”,但孩子们不能被大山束缚,应该走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

(综合新华社、中国文明网、上游新闻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