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岑巩县农牧行业,提起郑培坤,几乎无人不知。放弃年收入百万的工作,收起研究生学历的光环,全心全意养猪、带富乡邻的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研究生猪倌”。
“这些猪不是普通的猪,是一群住着空调房、喝着山泉水、定期‘体检’的猪。”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的电子监控室内,郑培坤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宝贝”。
在岑巩县农牧行业,提起郑培坤,几乎无人不知。放弃年收入百万的工作,收起研究生学历的光环,全心全意养猪、带富乡邻的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研究生猪倌”。
郑培坤。图片来源:光明网
1982年,郑培坤出生在塔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他总喜欢跟着当兽医的堂叔“出诊”,观察堂叔为乡亲们的牲畜打针治病。当时,农民种地全靠牛耕人犁,经济来源就靠卖猪、鸡、鸭等畜禽。如果耕牛或猪生病死了,一个家庭就更加贫困。从那时起,当一名兽医,为乡亲们服务的念头就扎根在他心中。
为圆儿时梦想,郑培坤勤奋学习,2005年,他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2016年又取得该校在职研究生文凭。
本科毕业后,郑培坤先后从事过销售工作和畜牧兽医管理工作。之后,他在湖北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年收入过百万元。
2012年的一次返乡探亲,令在外打拼多年的他萌生了回乡带领大家创业致富的想法。那时的塔山村,不仅村民生活水平低,乡村产业发展规模也几乎为零。“村里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整个村庄显得十分荒凉。”看着故乡这样的景况,郑培坤心里不由得泛起阵阵酸楚。
“我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如果能利用一技之长在村中开展规模化养殖,不仅能实现人生价值,也许还能吸引大家回乡就业,帮助大家摆脱贫困,另外也能让村里的老人、孩子得到身边亲人的关爱。”他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这一年,郑培坤正式告别大城市的工作生活,一头扎进故乡的村庄。与他一同返乡的,是带领家乡摆脱贫困的坚定心愿,他将这称为“家园情怀”。
郑培坤公司的现代化猪舍。图片来源:多彩贵州网
2012年3月,郑培坤在塔山村流转了20多亩土地,建起了年出栏5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场。与很多规模化养殖场不同,他养猪自己配料,猪要养到六七个月才出栏。2014年,首批生猪出栏上市,由于肉质好,虽然价格比一般生猪高,但非常畅销。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2014年8月,他成立了岑巩县双农牧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和技术服务。一年后,猪场年存栏1200余头,年出栏3000余头,年利润达50万元左右,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养殖基地。
“带动更多人脱贫,要考虑如何把养猪产业做大做强的问题。”带着这种想法,2016年,郑培坤以“能人 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模式,创建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并且引进全套智能化系统设备。“通过给生猪佩戴耳标和配备相应的猪脸照片,在生猪饮水时,采集其猪脸照片,同时测量其体温,再将其信息一一对应,对体温不正常和喝水次数少的生猪信息上报管理平台,进行预警。这样将让养猪产业从标准化升级为智能化,从而实现智慧养猪。”谈及智能化养殖,郑培坤如数家珍。
郑培坤公司的智能养猪监控系统。图片来源:多彩贵州网
产业一兴满目春。在郑培坤的带动下,生猪产业不仅成为了大有镇脱贫致富的“强劲引擎”,产业植入也让九个村焕发了生机。2021年11月,在村民的推选下,郑培坤当选塔山村党支部书记。
2022年,郑培坤与村“两委”班子协商,依托成熟的养殖技术,把发展目光聚焦到养牛等产业上。塔山村通过“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带领群众发“牛”财,为乡村振兴“畜”能。目前,全村共有九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八家农业公司、14个家庭农场、32户种养大户,农业产业产值达70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超过100万元,户均存款超20万元。
郑培坤在养殖场饲喂母牛。图片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从民生出发,用行动把愿望变成现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郑培坤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让农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让乡村面貌更加美好,这是我作为一名‘职业农民’心中的家国情怀,也是我奋斗的最大价值所在。”郑培坤笑着说。
(综合光明网、中国市场监管报、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