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张鹤珊:守护长城四十五载-凯发网

  • 故事年代
    • 现代
  • 发表时间
    • 2023-12-25

天刚蒙蒙亮,68岁的张鹤珊已经踏上山路,开始巡护长城。一把镰刀、一条编织袋,是他的“标配”。

天刚蒙蒙亮,68岁的张鹤珊已经踏上山路,开始巡护长城。一把镰刀、一条编织袋,是他的“标配”。

一路割除杂草,捡拾垃圾,查看城墙……“大家都叫我‘长城活地图’,这可不是凭空得来的,是靠我的双脚一步步走出来的。”说起这些,张鹤珊颇为自豪。

张鹤珊在捡拾垃圾。图片来源:新华社

守护长城的路,张鹤珊一走就是45年。“长城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要一直守着它。”张鹤珊深情地说。

皮肤黝黑、头发花白,这位花甲老人走起山路来健步如飞。每天巡护6公里、查看23个城楼,最快的时候,张鹤珊只用不到4个小时就能完成。巡护长城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得巡一遍,不去看看心里就不踏实”。

张鹤珊生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城子峪村,村子的后山便是连绵起伏的长城。

抗日战争时期,张鹤珊的父亲被日军带到长城敌楼,因不肯说出八路军军粮所在地,被日军推下城墙,幸而衣服挂在长城流水槽上才保住性命。1978年父亲去世前,嘱咐他一定要守好那座有救命之恩的敌楼。从那年起,23岁的他踏上守护长城之路。

从平顶峪到董家口,这段长城约10公里,刚开始时,张鹤珊走完一遍就要花近一天的时间。

张鹤珊在堆砌散落的长城砖。图片来源:新华社

巡护路上,张鹤珊很忙。他不仅要劝走放羊倌,赶跑偷砖人,阻止别人破坏长城,还要搜寻长城的断碑和残片。“有人叫我‘闲事篓子’,说我瞎管闲事。”可张鹤珊有一股倔劲儿:“总有一天,时间会证明我做的是对的!”

时间的确给出了答案。2002年,张鹤珊成为中国长城学会首位农民会员。2003年,秦皇岛市建立长城保护员制度,张鹤珊成为首批长城保护员。从此,他更忙了。

对张鹤珊来说,长城不只是冰冷的城墙和城楼,“我从小就听长城的故事长大,守护长城,不仅要守住一砖一瓦,更要守好背后的文化。”

张鹤珊守护的明长城沿线,有许多像城子峪一样的小村庄。一到晚上,他便带上馒头、花生米、白酒,开始走村串户搜集故事。“最远的村子离我家有10里地,往返一趟要两个小时。”张鹤珊去过十几个村,走访了近百名老人,搜集了数百个故事。

这些年,张鹤珊将搜集到的故事编辑成《长城民间传说》一书。此外,他还写下了近20本、超百万字的日志,并整理成书籍《张鹤珊聊长城》。近几年,年近古稀的张鹤珊还赶了一回时髦——学摄影、拍短视频。

夏天的野花,冬天的白雪,巡护路上,每次遇到美景,张鹤珊都会用手机拍下来,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他还专门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账号,讲述长城背后的故事,记录巡护路上的趣闻,介绍关于长城的小知识……

两年多来,张鹤珊发布了700多条短视频。如今,他的短视频账号有近40万人关注。“每次拍摄前,我都会花几个小时琢磨一下选景和内容,想一想怎么让视频呈现得更有趣。”张鹤珊笑着说。

空闲时,张鹤珊还会去学校讲课,跟孩子们分享长城的魅力。“守护长城不只是一部分人的责任,更应该成为一种文化传承。”张鹤珊说,“祖先修长城,我们来守长城。守住长城,就是守住我们自己的根。”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