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郭锐:建设交通强国路上的“高铁工匠”-凯发网

作者|刘舒
  • 故事人物
    • 郭锐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山东省
    • 青岛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12-25

郭锐是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26年来,他扎根高铁一线,从学徒工逐渐成长为首席技师,独创10多项行业先进操作法,完成4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9项。他和他的团队为1600多列高速动车组装配转向架,如今,这些列车已经安全运行超过40亿公里。

郭锐是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26年来,他扎根高铁一线,从学徒工逐渐成长为首席技师,独创10多项行业先进操作法,完成4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9项。他和他的团队为1600多列高速动车组装配转向架,如今,这些列车已经安全运行超过40亿公里。

郭锐(图片来源:检察日报)

1977年,郭锐出生在一个铁路之家,他的祖辈、父辈都是铁路工人,能像他们一样亲手制造火车是他儿时的梦想。郭锐很崇拜自己的父亲,每当看到当钳工的父亲像变魔术一样制作各种物品,郭锐就非常地着迷。“我想成为比父亲更优秀的钳工。”那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数都梦想成为科学家、飞行员、警察、医生……而像他一样想要做一名钳工的人并不多。

1997年从技校毕业后,郭锐如愿被分配到青岛四方机厂液力传动分厂,从事机车车辆的“核心部件”——液力变扭箱的组装、试验工作。“既然有机会从事这一行,我就要把自己所学的练好用好。”郭锐初到岗位就下决心练一手“绝活”。他靠着那股执着劲,不断摸索,不懂不会不熟的问题就向前辈、同事虚心请教。最终,他钻研出了“阀组端盖长孔研配刮削操作法”。按照这一操作法,把镗床加工后的部件再进行手工刮削,大大提高了部件的合格率。

2006年,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合作,引进了200公里动车组项目,郭锐被调入位于青岛棘洪滩的转向架分厂工作。当时,他听很多人说,“高铁搞好了,会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一个标志性产品”。来到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他为自己感到高兴。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是动车组的核心组成部分,就像高速列车的“腿”和“脚”,不仅承载着列车的整车重量,更承载着旅客的生命安全。当时,国内在动车组转向架装配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凭着不服输的性格,郭锐和同事们以厂为家,边摸索、边学习、边分析,不停地做装配论证试验。当时仅查阅的零件、部件等图纸和资料堆积起来就有两米高,工作笔记约十万字。最终,他们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掌握了包括装配数据、装配关系、工作原理在内的整个转向架生产流程。

2007年4月18日,“和谐号”高速动车组上线试行。当汽笛拉响,列车从动车库里开出去的那一瞬间,郭锐难掩心中的激动。他说:“这个车是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高速列车,它代表着中国高铁发展的新开端。”

郭锐(右三)正在组织技术难题攻关(图片来源:检察日报)

2014年,“复兴号”动车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郭锐和团队又一次承接了打造精品转向架的重任。一台转向架有上千个零部件,装配尺寸数据有上万个,装配精度以微米计算。而“复兴号”转向架的关键部件——转向架分体式轴箱,其装配精度更是需要控制在0.04毫米以内。面对全新的技术挑战,郭锐和同事们在不断摸索和碰撞中拓展思路、寻求突破。他们先后设计了90种装配方案,经过上千次的反复验证,终于找出了最佳装配方案。为了将装配工艺固化为作业规范,郭锐带领团队共编制了220份作业要领书,成为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组装作业及施工质量保证的指导“宝典”。

这些年,郭锐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历程,并亲身参与了从“绿皮车”到“和谐号”的转型,再到“复兴号”的飞跃。“作为一名‘高铁工人’,我很自豪。”谈到未来事业发展的目标,郭锐满怀希望:“在未来,我希望用双手为建设交通强国、智造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合自检察日报、北京青年报、新华社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