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从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后,陈燕选择成为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的一名语文特教老师。从教11年,陈燕以诗歌为桥梁,把失聪的孩子带出阴霾,用诗意的语言和富有意境的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诗与远方”;她报名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一路过关斩将,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就有收获。在她的带领下,班上多名学生参加省级普通高中作文大赛并获大奖。
2013年从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后,陈燕选择成为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的一名语文特教老师。从教11年,陈燕以诗歌为桥梁,把失聪的孩子带出阴霾,用诗意的语言和富有意境的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诗与远方”;她报名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一路过关斩将,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就有收获。在她的带领下,班上多名学生参加省级普通高中作文大赛并获大奖。
陈燕(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陈燕毕业于南京大学,名校出身的她原本有很多择业机会,为何会成为一名特教老师?“大学里的一些社会实践,让我接触到听障人群。”陈燕说,上大学时,她认识了一些爱心人士,他们或资助学习困难儿童或援助残障人士,这让她深受感动。陈燕说:“我一直在想,我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一次,陈燕跟随导师来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参观,一些学生虽然听不见,但他们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张张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庞,深深触动了陈燕。毕业那年,陈燕如愿进入了南京市聋人学校,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想,这是我展现所长、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一个机会。”
进入聋人学校后,现实却给陈燕浇了盆冷水:聋校孩子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手语表达的习惯不一样,再加上手语本身就有混同性,一个手势可能有好几个意思,这让陈燕和孩子们沟通起来十分吃力。相处久了,陈燕还发现,这些孩子中有不少人存在自卑、不愿与人交流等情况。为打开学生的心扉,她对孩子们倾注了更多爱心与耐心。
班上有一名湖南籍学生,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因吃不惯南京的饭菜,每天早上都饿着肚子,陈燕发现后,天天早上变着花样给他带早点。还有一个女生,一次吃饭时被鱼刺卡到了,在医院,孩子听不到医生的指令急得直哭,陈燕就一直半跪在孩子旁边用手语告诉她怎么做。渐渐地,陈燕感受到孩子们对她的信任与依赖与日俱增,在学生面前,她不仅是老师,也成了朋友和姐姐。
陈燕(中)和学生们(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一直以来,诗词教学是南京市聋人学校的特色。陈燕发现,“手语诗词共读”和“诗歌故事表演”是学生们喜爱的活动。于是,陈燕和其他老师一起探索用手语向学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领略诗词的魅力。然而,给听障学生讲授诗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以前的诗词教学是把诗句里每个字都用手语打出来,学生很难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陈燕反复琢磨,创造出用手语诵读古诗词的独特方法,比如“白日依山尽”,一个“山”和一个“日”两个手语动作,“日”向着“山”缓缓靠近,学生一下就懂了。在讲到《琵琶行》时,陈燕请来音乐老师穿上汉服演奏琵琶,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琵琶韵律的震动。
就这样,陈燕用手语将学生引入了诗词的世界。有一次她批改学生作文时,看到一名学生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抒发自己淡淡的哀思,顿时鼻子一酸,这些生活在无声世界的孩子,终于能领会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并灵活运用了。
诗词歌赋弥补了这些学生缺失与渴求的情感,也熏陶了他们的文学素养。2018年,学生徐梦涵的一篇名为《骑行者》的作文在普通高中作文大赛中获得了江苏省二等奖,她也是全省第一个参加普通高中作文大赛获奖的听障学生。近五年来,在陈燕的影响下,先后有十多名学生也像徐梦涵一样,在省市各类作文大赛中屡获大奖。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陈燕还以身作则,将他们带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2021年,她带着学生们的期待,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并成为历经所有答题环节且得分最高的选手。2022年《中国诗词大会》上,南京市聋人学校学生王逸玘用手语展示李白《将进酒》,感动了全国。
这些年,陈燕不仅帮助聋人学生融入生活,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多年的特教生涯,让她为这些被命运按下静音键的孩子,许下了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未来。
(综合自南京晨报、央广网、新华网等相关报道)